桂枝湯:桂枝15克,芍藥15克,生姜15克,大棗4枚,甘草炙10克
第一條:太陽病,發(fā)熱,汗出,惡風,脈緩者,名為中風。
第二條:太陽病,或發(fā)熱,或不發(fā)熱,比惡寒,體痛,嘔逆,脈陰陽俱緊者,名曰傷寒。
洪老師認為,外來風寒之邪傷及人體,表現(xiàn)為傷寒還是中風,起決定作用的不是外邪,而是人的體質。壯實的人也就是正氣十足得人,會的傷寒;虛弱的人,就會得中風。
洪老師認為,六經辯證是把外感?。ㄟ@里的外感病,主要是指傷寒)根據(jù)人體的正氣情況分成六種類型。
我們把壯實的人分成這么幾等:外邪來襲,表現(xiàn)為麻黃湯證的人最壯;表現(xiàn)為桂枝湯證的人算是第二名;第三名是少陽合陽明;第四名為少陽合太陰。 表現(xiàn)為三陰證的人,就不能算壯實的人了。就是虛人,虛人也表現(xiàn)為三個層次,就是太陰,少陰,厥陰三個層次。
為什么說,得了“麻黃湯證”的人最壯呢?外來寒邪入侵人體,首先襲擊體表,人體正氣(正氣就是陽氣,寒邪就是陰氣)第一時間奮起反抗,御敵于體表。若正氣稍餒,怎么會在第一時間奮起反抗,御敵于體表呢?何以為證?脈象陰陽俱緊,緊脈,是氣血極度充盛于血管之內的表現(xiàn),是機體的陽氣鼓舞著氣血的表現(xiàn),我們切脈,指下切得是有形的“體”,而心里體悟的是這個“體”所表現(xiàn)的“精神”。同時,因為是傷了寒邪,寒性收引,會令脈管拘謹,也就是熱脹冷縮,冷令血管縮,相對血容量增加。從這兩方面,形成了“浮緊脈”。這是機體“釀汗逐邪”的前奏,但是,寒邪太甚,自身的正氣并不能獨自戰(zhàn)勝寒邪,所以才有了傷寒的癥狀,這個時候就要助陽逐邪。
桂枝甘草聯(lián)合辛甘化陽以助機體的陽氣,麻黃杏仁開宣肺氣,開鬼門,為驅邪打開大門。如此,汗出熱退脈靜。為什么說的了桂枝湯證的人,體質不如麻黃湯證人壯呢?桂枝湯證的人,脈是緩的,也就是,脈管中的血液不如麻黃證的多,相對來說,癟了些。同時,這個人有“汗出”,出汗也是要傷津的。而麻黃湯證的津液一點也沒有傷。因為身體弱,沒有能夠在第一時間御敵于表,而是等到外邪侵襲到肌肉這個層面,才開始御敵。所以原為明確說明“桂枝本為解肌”。戰(zhàn)爭爆發(fā)在肌肉這個層面,較之麻黃湯證之在表深了。也就是說,桂枝湯證這個熱要比麻黃湯證那個熱深,麻黃湯證是寒邪閉郁體表,而桂枝湯證是寒邪閉郁肌肉。閉郁體表,汗毛孔肯定是閉住的,所以無汗;閉郁肌肉,汗毛孔開合不受影響,再因為肌肉有熱,熱蒸津液,就是汗?。贿@應該是桂枝湯證有汗的緣故。許多人講到桂枝湯證的汗,說是風性開泄,難道說,傷寒就沒有風邪作祟了嗎?助陽發(fā)汗以驅邪是治療傷寒病的大法。桂枝助陽,生姜、大棗、甘草溫健脾胃,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,通過健脾,達到滋養(yǎng)津液的目的,因為此方證本來就有傷津的表現(xiàn),白芍,養(yǎng)陰,直接補充津液。
此方不為發(fā)汗,因為,汗毛孔本來就是開著的。補陰助陽,使陰陽調和,溫覆一時許,令汗出哲哲,邪去正安。如果,外邪之入侵,正氣在肌表,在肌肉都沒能夠御敵制勝,邪乘虛而入,直達三焦,在三焦邪于正相交。此時的正氣遠不如麻黃湯證,桂枝湯證,這個正氣已經不能自己持續(xù)的御敵,一會兒開始御敵,就表現(xiàn)為發(fā)熱;一會兒疲憊了,被邪氣打敗,就表現(xiàn)為惡寒。所以,少陽的熱是“寒熱往來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