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(xiàn)代社會生活的節(jié)奏越來越快,人們承受著來自方方面面的生活壓力,久而久之,必然會影響到我們的身心健康。中醫(yī)學認為,七情是導致人體發(fā)病的重要因素之一,情志異??梢杂绊懙礁?、心、脾、肺、腎正常的生理功能。其中,脾胃位居中焦,是全身氣機升降出入的樞紐,故情志因素致各臟腑病變,最易損傷脾胃。
1 脾胃與情志相關的理論基礎
1.1 生理關系
1.1.1 脾藏意,意是意識、回憶或未成定見的思維,意是五神之一?!端貑?/FONT>·宣明五氣》云:“……脾藏營,營舍意;……”《靈樞·本神》曰:“……心有所憶謂之意,意之所存謂之志,……”由此即可看出早在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中就已經(jīng)提出了脾藏意的理論,并且指出了脾與意的關系。
意雖根植于先天,但更重要的,還是要后天的不斷充養(yǎng)。脾胃為后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,脾主升清,胃主受納。脾氣升,則水谷之精微得以輸布以營養(yǎng)周身;胃氣降,則水谷及糟粕才得以下行。因此,脾胃功能正常則機體氣化功能正常,便能很好地將食物水谷轉化為水谷精微和津液,化生為血而濡養(yǎng)于神,脾藏意的功能也就正常了。進而人的意識清醒,精神充沛,生機勃勃。
1.1.2 脾主思,思是思考、思慮之義,思之志為脾氣所生,是脾的生理功能活動。思有兩個范疇,一是認知范疇:《靈樞·本神》曰:“因志而存變謂之思”,屬思維意識活動,是為實現(xiàn)某種意愿而反復研究、思考,屬于心主導下的精神活動的一部分;二是情感范疇:即情感之思,與喜、怒、憂、恐并舉。
從情志因素與內(nèi)臟的關系而言,思與五臟都相關,但與脾臟關系最為密切。因為脾為土臟,居中央,灌四旁,為五臟之本,五臟中皆有脾氣。因此,脾主思的功能可以體現(xiàn)在各臟腑中,而各臟腑的情志變化也會影響到脾主思的功能。同時,脾為氣機升降之樞,其升降功能推動者人體一切氣機之升降,而人的情感、思慮活動亦是依靠全身氣機升降來調(diào)控的。故脾居中土,主氣機之樞功能正常,則可使人能正常地調(diào)節(jié)自己的情緒,保持正常的生理情感活動。
1.2 病理關系
1.2.1 情志變化可致脾胃病變。中醫(yī)學認為人的生命活動與臟腑氣血、精神情志密切相關,強調(diào)“形神合一”,突出精神活動是人類正常的生理現(xiàn)象。正如《黃帝內(nèi)經(jīng)》的《素問?上古天真論》中說:“精神內(nèi)守,病安從來?”《脾胃虛實傳變論》中指出:“飲食失節(jié),寒溫不適,脾胃乃傷,此因喜怒、憂恐,損耗元氣,資助心火,火與元氣不兩立,火勝則乘其土位,此所以病也。”說明情志因素在脾胃發(fā)病中起重要作用。當人的情志出現(xiàn)了異常變化,如過度思慮,就會影響氣的運動,導致氣滯或氣結。脾氣運化失常,脾不升清,胃不降濁,進而出現(xiàn)不思飲食、脘腹脹悶等癥。再如“悲則氣消”、“驚則氣亂”、“恐則氣下”、“怒則氣上”均可使氣機紊亂,間接影響脾胃的運化,也會導致脾胃病變。
1.2.2 脾胃病變亦可使情志異常。脾為氣血生化之源,神明必須賴以氣血的奉養(yǎng)而精明,氣血虧乏則不能滋養(yǎng)神明。若脾胃功能異常,則脾藏意主思的功能不能正常發(fā)揮,就不能主持情感的內(nèi)在樞轉。臨床上脾虛易引起健忘,注意力不集中,思維不敏捷及智力下降。若素多痰濕,或飲食不節(jié),恣食肥甘厚味,則中焦失于斡旋,脾胃失于健運,痰濁停滯中焦,脾胃不能升清降濁,則痰濁蒙閉清陽,神失清靈。
2 常見情志因素致脾胃病類型
2.1心脾兩虛型。此型患者多是由于思慮過度,勞傷心脾,氣血虧虛所致。心藏神而主血,脾主思而統(tǒng)血,思慮過度必然會暗耗心血,損傷脾氣,常表現(xiàn)為面色萎黃,體倦食少,心悸,健忘,不寐,盜汗,舌淡,苔白等。治宜益氣補血,健脾養(yǎng)心。代表方為歸脾湯。方中人參、黃芪、白術、甘草大隊甘溫之品補益脾氣以生血,氣旺而血生;當歸、龍眼肉甘溫補血養(yǎng)心;茯苓、酸棗仁、遠志寧心安神;木香辛香而散,理氣醒脾,復中焦運化之功,且使諸藥補而不滯,滋而不膩。
2.2 肝氣犯胃型。此型患者多為平素急躁易怒,或情志不暢而使氣機郁遏,不得疏泄所致。肝主疏泄而喜條達,肝氣不疏,氣機不利,便會橫逆犯胃,常表現(xiàn)為手足不溫,脅肋脹悶,脘腹疼痛,脈弦等。治宜透邪解郁,疏肝理脾。代表方為四逆散。方中柴胡,白芍疏肝解郁,補養(yǎng)肝血,調(diào)達肝氣;枳實理氣解郁,泄熱破結;甘草調(diào)和諸藥,益脾和中。
2.3 肝郁脾弱型。此型患者多為平素工作壓力大,或情志不暢使肝木失于調(diào)達,肝體失于柔和,進而損及脾胃所致。肝為剛臟,體陰而用陽,肝陰不足,肝陽偏亢,則氣機不暢,肝氣郁結,肝木為病易傳至脾,常表現(xiàn)為兩脅作痛,頭痛目眩,神疲食少,或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乳房脹痛,脈弦而虛。治宜疏肝解郁,養(yǎng)血健脾。代表方為逍遙散。方中柴胡疏肝解郁,使肝氣得以條達;當歸、白芍補肝體而助肝用,血和則肝和,血沖則肝柔;白術、茯苓、甘草益氣健脾。
3 小結
綜上所述,我們可以看出情志異常與脾胃病變關系密切,二者常??梢韵嗷ビ绊憽U缋顤|垣所說“治斯疾者,惟在調(diào)和脾胃,使心無凝滯,或生歡欣,或逢喜事…或眼前見欲愛事,則慧然如無病矣。蓋胃中元氣得舒伸也。”同時也啟示我們以后在辨脾胃病時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,既要重視病發(fā)時首要病因,又不能忽視情志因素。并且在治療脾胃病時,要注意和其它臟腑的病變有機地結合起來,注重養(yǎng)肝寧心安神,使情志正常,氣機舒暢,則氣血運化如常,體健神清。